在肝病的认知中,“转氨酶正常≠肝脏健康”是一个重要的观念,以下从相关误区产生原因及存在的其他情况来揭秘:

一,误区产生的原因

- **转氨酶的作用及局限性**: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代谢的一类酶,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(ALT)和谷草转氨酶(AST)。当肝细胞受到损伤,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细胞破裂时,转氨酶会释放到血液中,导致血液中转氨酶水平升高。因此,人们通常会将转氨酶水平作为判断肝脏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。但事实上,转氨酶水平正常并不能完全代表肝脏没有问题。因为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,只有当肝细胞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,转氨酶才会出现明显升高。在一些轻微的肝脏损伤或疾病早期,肝细胞的损伤可能较为局限,尚未引起转氨酶的明显变化,但此时肝脏可能已经存在炎症、纤维化等病理改变。

- **检测时间的影响**:人体的生理状态是动态变化的,转氨酶的水平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如饮食、运动、药物等。如果在检测前曾有过剧烈运动、大量饮酒或服用了某些可能影响肝功能的药物,可能会使转氨酶暂时升高,但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或停药后,转氨酶可能会恢复正常。这种情况下,即使检测时转氨酶正常,也不能说明肝脏一直处于健康状态,可能只是暂时的假象。

二, 转氨酶正常但肝脏不健康的情况

- **病毒性肝炎**:在乙肝、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或慢性携带状态,病毒可能在肝脏内持续复制,对肝细胞造成慢性损伤,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转氨酶可能维持在正常水平。此时,如果仅依靠转氨酶来判断肝脏健康状况,很容易漏诊,导致病情逐渐进展,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、肝癌等严重疾病。

- **脂肪性肝病**: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。在疾病早期,肝脏内脂肪堆积可能尚未引起明显的肝细胞炎症和坏死,转氨酶水平可正常。但随着病情发展,脂肪变性可进一步导致肝细胞损伤、炎症反应,进而引发肝纤维化、肝硬化。临床发现,很多肥胖或长期酗酒的人,虽然转氨酶正常,但通过肝脏超声、CT等检查,可发现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肝。

- **自身免疫性肝病**:如自身免疫性肝炎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,这类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,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导致的。在疾病初期,肝脏的免疫损伤可能比较轻微,转氨酶可能正常,但随着病情的进展,会出现肝功能异常、黄疸等症状。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,可导致肝脏严重受损。

- **药物性肝损伤**:许多药物都可能引起肝损伤,如一些抗生素、解热镇痛药、降脂药等。有些药物导致的肝损伤比较隐匿,在用药后的一段时间内,转氨酶可能没有明显变化,但肝脏已经出现了病理改变,如胆汁淤积、肝细胞脂肪变性等。如果继续用药或未及时发现,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的药物性肝炎,甚至肝功能衰竭。

- **肝纤维化和肝硬化**: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,在肝纤维化阶段,早期转氨酶可能正常,但肝脏内的纤维组织已经开始增生,肝脏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受到影响。当肝纤维化进展到肝硬化时,虽然部分患者的转氨酶可能仍然在正常范围内,但肝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,如门静脉高压、腹水、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也可能随之出现。

因此,判断肝脏健康不能仅仅依赖于转氨酶这一项指标,还需要结合病史、症状、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,如肝功能其他指标(胆红素、白蛋白、凝血功能等)、肝脏超声、CT、磁共振成像(MRI)、肝穿刺活检等,进行综合评估。


点赞(8)
在线
客服
交通
指南
返回
顶部